帮孤寡老人剪指甲、洗头发,到康复中心给人免费做心理咨询,上街头派发公益传单……这,也许就是你眼里的社会工作者。“做好事”是人们惯于对社会工作者行动的定义,可就其职业身份及其存在的社会意义却少有人熟知。
2013 年,在云南省保山市,保山学院正式开办社会工作专业,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教学总目标。在保山市民政局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2015 年8 月, 首家市级社会工作机构成立, 即保山市四叶草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简称“四叶草中心”)。在近年的教育实践中,社会工作专业师生们扎实深入基层,特别是在乡村学龄儿童的成长陪伴中,凸显了社会工作的力量和价值。
点亮我的心,照亮你的心
“从前有棵树,它喜欢上一个男孩。男孩每天会都跑到树下,给自己做王冠。”——这是世界经典绘本作品《爱心树》中的选段。2018 年5 月19 日上午,四叶草中心的社会工作者们在施甸县仁和镇五楼社区组织开展了一场亲子读书活动,12 名五楼社区明德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向自己的爸妈绘声绘色地朗读了这部作品,期间,有很多孩子和家长都热泪盈眶。
这样的活动对于同样隶属于仁和镇的复兴小学的孩子和家长们来说并不陌生。自2015 年因“教育扶贫”的机缘与保山市妇联合作打造“复兴儿童之家”以来,复兴就已成为四叶草中心社会工作者们的常驻点。三年间,四叶草中心先后在施甸县仁和镇实施了2017 年和2018 年云南省“三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社会工作者们链接多方资源,在当地学龄儿童和家长中开展了大量的活动。
靠近,只为了更贴心的拥抱
在更名为社区前,复兴其实就是施甸县仁和镇的一个小村庄。当地没有大的产业和项目,很多家庭都靠劳动力外出或就近务工生存。这里仅有一所小学,尽管107 名在校学生中被列入留守儿童的只有十来个人,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都缺少父母的陪伴。
保山学院教师、四叶草中心社会工作者张丹凤第一次到这里时发现,孩子们对手机的使用还仅仅停留在查找作业答案上;课余时间,很多孩子情愿独来独往也不愿意与他人游戏或交流。让她印象格外深刻的是在两次家访中所看到的:一个四年级男孩的父母常年在缅甸打工,生二胎时他们突然回家,男孩表现出了躲避和排斥;而另一个离异家庭中的男孩虽然同在修理厂打工的父亲生活在一起,但对父亲却表现出了格外的生分。作为一名专业人员,她并没有就眼前的现象轻易定问题下结论,因为她知道,社会工作者们可以做的事有很多。
以大三学生为主,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们每年有一个月时间集中驻村,而在平时,学院老师会轮流在每周选带部分学生入村。通常,他们在周一、周三、周五进行家访,依据对相关情况的了解,讨论并制订服务计划,再利用周二、周四、周六的课余时间,开展“儿童之家”系列活动。
如何从陌生到熟悉,这是社会工作者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要走近孩子的心,你就得先学会和他们交朋友。”张丹凤如是说。孩子们天性好玩,社会工作者们因此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互动游戏,在每一次活动前,这些游戏就成为建立人与人之间信任的“基石”。“桃花朵朵开”“纸飞机”等一些小游戏都是复兴村孩子们所喜闻乐见的,这些游戏就如同“敲门砖”,在激发孩子们活泼天性的同时,也渐渐打开了他们紧闭的心扉。
学龄儿童的生活化教育欠缺是普遍存在于乡村的问题。孩子们不懂得正确利用手机,这就是一个表现。社会工作者们找到具体问题,再结合家访中发现的一些需要去改变的状况,耐性细致地教孩子们更好地利用手机,教他们学习的方法,给他们讲安全知识,并用孩子们容易接受的方式经常组织开展如儿童自我认知、孝道与感恩、人际交往、生命教育等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大量的活动中,孩子们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作为“儿童之家”的常态化活动之一,有社会工作者陪伴的英语角、读书角、电脑班、篮球赛等也极大地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一部分孩子的性格在有意识的塑造中明显变得比以前开朗,在采访中记者也看到,孩子们一起欢快地做游戏,彼此都感觉很要好,而对于活动中的一些诸如表演节目类的小“惩罚”,大多数孩子也都能落落大方地参与。
“你的理想是什么?”曾经,复兴小学的孩子们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有的茫然无语,有的则给出了要像父母一样到外地去打工的答案。社会工作者们了解到,很多孩子之前从未走出过施甸。在和他们交上朋友后,社会工作者们分期分批带着孩子们来到保山市区,走进保山学院看大学校园,走近青华海观永子棋院。开阔了视野后,许多孩子都有了更加具体而长远的理想,有些孩子理想就是当一名社会工作者!
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人的一生中,彼此间的陪伴很重要。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父母亲的陪伴尤其如此。贴近孩子们的心只是社会工作者们要做的第一步,让孩子们懂得孝敬父母,同时也让父母懂得对孩子进行有质量的陪伴才是关键和长远之计。
在有了复兴社区的“成功范本”后,社会工作者们在五楼社区等地也迅速推开了“儿童之家”的建设,这其中,“家庭俱乐部”的组建就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靠小家带动大家、用个体力量呼吁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通过社会工作者们前期的努力,现在已有12个家庭主动报名参与到首批活动中来。
5 月19 日的亲子读书会现场,二年级学生张继玉的母亲谈了自己的感想。她说,自家父母患有老年痴呆症,平时因忙于照顾老人而疏于对孩子的陪伴。在同村人的邀约中,她到复兴观摩了“‘家庭俱乐部’大团聚”,也看过了类似“厨艺大比拼”等一类的亲情活动,感触很深。她认为,一个家庭就应该充满欢笑、充满温暖,并表示今后在照顾好父母的同时,也绝不在父母责任上缺位。她还呼吁“家庭俱乐部”的家长们多从内心深处关心孩子。
在分享发言环节,一个名叫张艺的小女孩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她的妈妈因不善表达而没有像其他一些家长那样说出对孩子鼓励的话来,穿着朴素的小女孩举着自己的画站在母亲的身边,显得胆怯。在社会工作者的鼓励下,她带着一些羞涩地说道:平时都是妈妈照顾我,我也很想帮帮她。尽管只是一个朴素的表达,却让在场的人都为之动容。
张丹凤告诉笔者,一些孩子从小就缺乏自信,特别是一些特殊家庭的孩子。他们可能会表现得很乖,但那常常是因为害怕被别人讨厌。“我们不是做心理咨询,不是等发现个体真的有了严重问题再去解决,我们要培养他们的内生性发展力量,帮他们有能力去解决自己的困惑。更重要的是,我们想让他们学会彼此关心和陪伴!”
头靠头、心贴心,大手拉小手。读书会上,12 个家庭的父母和孩子在社会工作者的鼓励下紧紧拥抱在一起。活动即将结束时,家长们都收到了社会工作者提前准备好的、由孩子们写的心里话。张丹凤说,“中国人很含蓄,一个爱的抱抱,就是突破心的壁垒的开始。”
孩子需要陪伴,老年人们也同样需要关注。让老年人感受到孩子们的尊重,让他们继续发光发热、老有所为,这也许就是我们关爱他们的最好方式。“复兴行动”没有结束!就在5 月19 日下午,复兴社区开展了“传承红色精神,争做时代新人”的“红色小课堂”。在社会工作者们的精心组织下,两位复兴村的优秀老党员给孩子们讲述了自己年轻时的故事……“其实每个地方都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我们社会工作者要做的,就是鼓励他们自己凝聚起来,把平时不愿意讲的讲出来,相互陪伴、相互激励、相互启发。”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申开旬如是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民生工作,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当下,年轻的社会工作们作为‘火种’,就应当不断践行社会工作理念,发挥好社会工作功能,照亮更宽广的角落,影响更多的人!”保山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张吟梅院长说。
社会工作者,除了是一个贴心的称谓,更是一份让世界更美好的情怀!
(执笔人:蒋蕾,项目执行单位:云南省保山市四叶草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