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莹
前几天小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这样的新闻: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不满领导批评跳河自杀寻短见,称对生活绝望。实际上这样的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在校大学生也占很大一部分,这个事件直接反映这样一个令人忧虑的社会现实:大学生心理脆弱,自杀危机层出。从很多个方面都可以来分析这样的一个社会问题,但今天小编就教育角度谈一谈。
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缺乏社会经验,接受的是长达20多年的学校教育,在中国家长“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普遍认知下,两耳不闻天下时一心只读圣贤书。而大学生班级群体相较于初高中集体又是松散的,因为初高中班级体大家都有着共同的目标:考上一个好大学,在共同性支持下集体凝聚力强,一些矛盾问题往往可以被掩盖,而大学集体则不同,很多大学生对班级归属感不强,甚至毕业时都认不全班上的同学。所以要从教育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集体教育。
1、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为本,从一出生开始,人们最先接受的便是家庭教育,以血缘情感为纽带进行社会化,如何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必须从家庭教育入手。家长首先要摆正自己的观念:读书只是一种完善自我的途径,但不是寻求未来的唯一方式。在生活中,不乏许多家长将“考不上大学就去捡垃圾”等等的话挂在嘴边,这样错误的潜移默化是走上的歪路的。除了督促孩子们学习,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外,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关心孩子们的内心世界,每个家长都是从孩子过来的,应该也是最容易同感孩子们的。大部分时候,孩子们遇到困难时,大部分中国家长都是责骂为先处理为后,动不动就是棍棒教育,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心里产生创伤。以前看过一个采访,记者问孩子:你爸妈对你好不好啊,孩子回答:不好,他们老是打我,他们为什么要生我。这是一个很无奈的现实,睿智的中国家长们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什么导致亲子关系紧张,是什么导致自己的孩子那么不像个孩子。家庭教育真的是太重要了,一个开明的家长,至少能将“考不上大学自杀”“考不上好大学自杀”这种事件概率降低一大半。在现在有一些睿智的家长会让孩子们出门看看世界,体验生活,在多样的环境的熏陶下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对自己的自我认识也更加完善。
2、学校教育
说起学校,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成堆的书本、严肃的老师、条条杠杠的规矩和排名。中国当代的学校教育比起古代来内容虽然丰富,然后从另一方面讲又是走了下坡路,比如忽视德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好坏标准只有成绩排名升学率。虽然小初高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素,但今天我们主要落脚在大学教育。中国的大学教育课程是专业化的课程,学习的都是专业的相关知识,然后就是思想政治课程,对于学子们来说,思想政治课程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什么思想启发,更多的是为了学分而学习,而学校在国家政策下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部分又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面对迥然不同于以前学校生活的大学,其实不少学子初时都会迷惘无措,在后面适应生活后,有的已经进入轨道找到目标,而有的仍旧停滞不前,这类的学子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抗逆力低下,忧虑焦躁自暴自弃等负面情绪经常伴随他们的日常生活,有的甚至情绪崩溃自杀,同时另外一批人是因为社会交往等能力低下,导致社交圈狭窄,内心苦闷,有的走上伤害他人伤害自己的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不要让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不少大学都开有心理咨询室,而实际上大部分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都会排斥接受咨询,认为自己会被嘲笑为异类,那么学校应该加大宣传积极的心理态度,改变大家的这种观念,鼓励他们进行咨询治疗。同时,对于心理教育的课程也应该更加用心,多种风格的教育方式,多样的教育内容,在引起大家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他们自我诊断和治疗的能力。同时积极建设学校社工,以寝室为单位进行分工派驻观察,积极解决学生问题。预防与干预双管齐下,相信在学校重视的基础上,大学生极端的心理发泄事件将会减少。
3、集体教育
人是群体性的社会生物,一生的生活离不开群体,大学生也不例外。大学生集体主要有三种类型:寝室,班级,社团。在这三种群体中,要建设积极的内部文化,关注集体成员的内心。在网上经常会看到班级募捐的消息,一个班的同学为了帮助一个同学积极捐款,这样的集体很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生活在这样的一个集体中的人必定是快乐的。所以在集体建设的过程中群策群力,本着人本主义的精神去关注集体成员,定期开展文化建设,为教育集体成员提供途径,为解决集体成员问题提供可能。想象一下,当一个大学生因为一件事情,苦闷度日时,如果他是一个人很容易就会消极,但是如果他在集体中,大家的积极心态会传染给他,同时如果有睿智的成员发现了他的问题,在大家的帮助下他的问题得以解决,无意中就能化解一个危机。这也给我们一个启发,多关心身边的同伴,室友,同学,社团伙伴,你的关心能起到你自己都想不到的作用。
最后小编简单总结,三种教育三管齐下,化解大学生心理危机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