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面向的往往是处境脆弱、信息不对称的人群。没有伦理,帮助可能变成伤害;有了伦理,专业才可信赖。伦理不是“限制”,而是“正确行善的指南”。
核心原则:
一、尊重人的尊严与价值:承认每个人都有选择权与解释自己生活的权利。
二、促进社会公正:关注结构性不平等,努力改变不公平的政策与做法。
三、专业能力与责任:持续学习、接受督导、诚实记录,不以好意代替专业。
四、保密与知情同意:除非存在明确的伤害风险或法律要求,否则不得泄露信息。
五、文化谦卑:尊重不同文化、性别、信仰与生活方式,避免贴标签与刻板印象。
【伦理困境一:保密 vs. 安全】一名青少年在会谈中透露曾有自伤想法并被同伴欺凌,要求社工保密。社工需要在保护隐私与防止伤害之间权衡。可行做法:向当事人解释风险与法律边界,优先与其共同商量告知范围与方式,最小化披露,启动校园保护程序与情绪支持。
【伦理困境二:资源稀缺下的公平】某项目名额有限,老年人与残障青年都符合条件。社工须建立透明的评估标准,如功能受限程度、社会支持不足度、紧迫性与潜在收益,并确保申诉渠道,减少暗箱与偏见。
【伦理困境三:双重关系】在熟人社会,社工可能同时是邻居、亲戚或同学家长。建议:回避评估与决策,转介第三方;明确沟通边界,避免接受昂贵礼物或私下请求;关键节点在记录中说明可能的利益冲突与处理。
实践清单:
- 在初次接案时讲清“保密与例外”,用通俗语言解释。
- 书写“知情同意书”,包含服务目标、风险、期限与转介说明。
- 建立“伦理咨询”与“同行督导”机制,遇到难题不过夜。
- 对弱势群体采用“更高谨慎义务”,如儿童、精神障碍者、老年认知症患者。
- 保护数据:最小化采集、去标识存储、限定访问权限。
伦理让社工在复杂世界中“稳住方向”。面对两难时,请回到原则:尊严、公正、专业、保密、文化谦卑;再回到人:与当事人共同决策,尽可能把选择权交还给他/她。社会工作与人类服务、心理咨询、公共管理互有关联但不等同。社工关注人在环境中的处境,善于把个体问题转译为制度与资源问题,通过倡导改变结构性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