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管理基础

发布者:五叶草发布时间:2025-09-29浏览次数:10

个案管理是针对需求复杂、跨系统的个体而设计的“连续性服务”机制。其关键在于把人放在网络中心:把医疗、教育、就业、福利、司法、社区资源像“拼图”那样拼合起来。适用于慢性病、残障、老年高风险、精神健康、困境家庭、无家可归者等。

流程框架

一、接案与关系建立:解释保密与目标,倾听期待,澄清角色,避免过度承诺。

二、全面评估:从生理、心理、家庭、经济、住房、社交支持与权益保障等维度收集信息,绘制生态图与服务网络图。

三、计划制定:将“大目标”拆分为“小步骤”,确定优先级、时间表与责任人,写入服务计划书。

四、实施与链接:协调跨部门资源,必要时召开圆桌会议;同步开展能力建设,如家务分工、药物管理、家财预算等。

五、跟进与调整:设定节点评估,记录阻碍与新问题,及时修订计划。

六、结案与延伸:达成目标或转为低频随访,总结经验,告知可再求助路径。

【评估工具】可用目标达成量表(GA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抑郁/焦虑短表、家庭功能评估、社会支持量表等,配合质性访谈与观察笔记,形成“量化+质化”的证据链。

【案例】独居的王阿姨因髋关节手术后活动受限、情绪低落。评估发现:房屋无扶手、儿女在外、医保报销流程不清、邻里互动弱。计划:1)联系社工站与社区医院,安排居家复健与辅具改造;2)办理长期护理保险评估;3)招募志愿者建立“楼栋关怀小组”;4)进行预算辅导,申请慈善补助;5)每两周电话随访一次,观察跌倒风险与情绪。三个月后,阿姨独立性提升,跌倒风险降低,孤独感缓解。

【常见难点与破解】

- 信息割裂:建立跨机构联系人清单与固定沟通窗口。

- 资源等待期长:准备“过渡性支持包”,如临时照护券。

- 家属意见不合:开展家庭会谈,厘清角色与期待。

- 服务对象抗拒:使用动机式访谈,从其价值与短期收益切入。

- 记录负担:采用要点记录与模板,突出“问题—行动—结果”。

个案管理不是“包办”,而是“赋能+协作+连续”。当复杂问题被切成可执行的“小步”,改变就会发生。社会工作与人类服务、心理咨询、公共管理互有关联但不等同。社工关注人在环境中的处境,善于把个体问题转译为制度与资源问题,通过倡导改变结构性约束。

 常用方法包括动机式访谈、优势视角评估、生态图绘制、家族图梳理、目标分解与任务化、安置与转介、随访与结案回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