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把“一个人的问题”转化为“彼此支持的共同成长”。成员在互动中看到彼此的相似与差异,获得同伴回馈与新视角;社工在其中是“引导者”“安全守护者”“过程设计师”。
小组类型:教育小组(知识技能学习)、支持小组(情绪与经验分享)、治疗小组(深度改变)、任务小组(完成某项任务)、自助小组(成员自组织)。不同类型目标不同,流程也不同。
流程设计:
一、启动阶段:招募与匹配、设定目标与规则、破冰建立安全感。
二、工作阶段:围绕主题活动—讨论—反思循环,促进成员间反馈与练习。
三、结束阶段:总结收获、巩固支持网络、设计后续行动与自我监测。
关键技巧:
- 结构与弹性并重:准备流程,但根据现场能量适时调整。
- 促进对话:用开放式问题与滚动发言,避免控场者独占。
- 处理冲突:承认差异、设定界限、回到共同目标。
- 观察与点名:关注沉默者的非语言信号,适度邀请发言。
- 赋能与总结:将经验转化为“可带走的行动点”。
【活动范例】“压力气球”工作坊:成员在气球上写下压力源,轮流分享并提出一个可行的缓解办法;“角色互换”练习:在亲子/伴侣议题中模拟对方立场;“优势卡片”抽取:识别并述说彼此的优势。
【案例】在一所中学,社工组织“情绪导航”八次小组。第1–2次建立规则与情绪识别;第3–5次学习表达与冲突沟通;第6–7次练习求助与同伴支持;第8次回顾与告别。期间,一位长期沉默的同学在“角色互换”练习中首次表达对父母期望的焦虑,小组给予肯定与建议,他随后邀请同学一起运动,情绪明显改善。
评估方式:使用“出勤记录、现场观察、简短量表(如压力量表)、成员自评、目标检核”五合一方式;结束后进行跟踪访谈,了解迁移效果。
注意事项:
- 保密与同意:开场明确“此处所说不外传”,例外与求助渠道。
- 风险识别:筛查严重风险者(如强烈自伤意念)转个别服务。
- 多元与包容:注意性别、文化、能力差异,避免边缘化。
- 线上小组:测试设备与平台规则,设置更明确的发言秩序与保密提醒。
小组工作是“设计+临场”的艺术。只要边界清晰、目标明确、过程有温度,小组就能成为持续的力量源泉。社会工作与人类服务、心理咨询、公共管理互有关联但不等同。社工关注人在环境中的处境,善于把个体问题转译为制度与资源问题,通过倡导改变结构性约束。